媒體聚焦 | 今日頭條:“筷子頭手術”巧取膝關節腘窩囊腫
手術70分鐘,術后第二天下地,腿上僅留下4個 0.5厘米的微小切口……
手術之前,劉先生做夢也沒想到,困擾了自己5年多的右膝關節疼痛竟然通過微創手術在“不開刀”的情況下完美解決了,腿上僅留下4個“筷子頭”般大小的痕跡。
事實上,膝關節鏡手術,不僅被稱為“骨科醫生手和眼的延伸”,也一度因為創傷小、治療快、恢復快,被稱為“百姓福音”。
怕疼、怕留疤 遲遲不接受手術治療
5年前開始,55歲的劉先生的右膝關節便出現了偶爾疼痛,每每走路、站立或者勞累時,膝關節便脹痛難忍,上下樓梯時疼痛更是明顯。起初,劉先生并沒將腿疼的事放在心上,認為自己只是勞累過度,按摩一下再休息幾天就沒事了???/span>5年過去了,按摩不僅沒使脹痛減輕,疼痛反而更嚴重了,甚至已到了無法行走的地步。
3月31日,劉先生來到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就診,經檢查,發現劉先生患的是“右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、右腘窩囊腫”。腘窩囊腫多發生于半膜肌與腓腸肌之間,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脹痛及膝關節活動受限。“人上了歲數,關節積液增多引起關節囊內壓增高,形成囊腫。”接診的骨科醫生曹軍建議劉先生,通過手術徹底解決腿疼的毛病。
其實,劉先生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病可以通過手術治療,她遲遲不愿面對手術室的原因,無非是怕疼、怕留疤。“聽說開刀腿上要留好長的傷疤,至少要住院半個月,想想都覺得受罪!我這次是聽親戚說三醫院能做微創手術,特地來的。”就診時,劉先生道出了此前的顧慮,也言明了此行的目的。
術后切口僅0.5厘米
當天,劉先生就辦理了住院手續,主管醫師曹軍協助完善了相關輔助檢查,并和劉先生一起觀看了之前腘窩囊腫微創手術患者的術后恢復視頻,消除了劉先生的緊張情緒。
4月2日,由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唐金平主刀,為劉先生實施“腰硬聯合麻醉下行膝關節鏡下行右膝關節探查、清理,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術,右腘窩囊腫切除術”。一次手術,解決兩大問題(半月板損傷和腘窩囊腫)。
關節鏡由微小切口進入膝關節內進行探查,視野清晰。很快,醫生通過微創操作對半月板進行了修整,切除了囊腫。手術僅僅耗時70分鐘,而劉先生膝關節只留下了4個0.5厘米的微小切口,如“筷子頭”一般。待傷口愈合,基本看不出手術痕跡。
術后第二天,劉先生首次嘗試下地。術后一周,她便可以辦理出院手續。
據悉,這已經是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獨立完成的第26例腘窩囊腫關節鏡下微創切除手術。
出血少、花費少、風險小
年均關節鏡手術近200臺
“傳統開放手術切口大、復發率高。而微創手術可同時處理關節內可能存在的其他病變,創傷小,出血少,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,縮短住院時間。降低整體花費,更降低了術后復發的風險。”副主任醫師唐金平表示。
當前,關節鏡微創手術被廣泛應用于關節疾病的日常治療中,成為國內治療各類關節疾病的重要手段。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與湘雅醫院、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、解放軍總醫院(301醫院)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,多次派出醫生至上級醫院進修學習,不斷提升醫療技術實力。自2015年以來開展了顯微外科斷肢(指)再植技術、關節鏡微創技術等多項新技術,骨科的微創技術再上新臺階。
“很多人認為關節病是老年人的‘專利’,其實不然,近年來,因為姿勢不正確、運動損傷等原因患上關節病的年輕人越來越多。”唐金平提醒,一旦出現關節不適,應立即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,諱疾忌醫、盲目拖延很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,導致關節軟骨不可逆的損傷。
文章來源 | 李夢情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